憂鬱症是不知足、想開就好? 關於憂鬱症該有的5個正確觀念

近期有關憂鬱症的話題,特別是不知足這類誤解的新聞幾度波瀾壯闊,事實上憂鬱症因為在十年內的增長幅度太大,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2020年嚴重影響人類、甚至造成人類失能的疾病之冠。

韓星雪莉因長期受網路惡評及謠言所苦憂鬱症纏身,最終於2019年自殺身亡,得年25歲。│圖片翻攝自IG@JELLY_JILLI

新聞報導上時常能看到憂鬱症者自殺的消息,其中不乏明星藝人,包括小天后蔡依林、Janet、鄭秀文、蕭亞軒,還有去年從人生退場的雪莉、具荷拉等韓星們。現今的醫學還沒有辦法完全解釋憂鬱症的成因,只是大概知道某些神經傳到物質,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傳遞不正常或是分泌異常時,就會造成憂鬱的感受,而罹患憂鬱症者索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則是因為腦部發生的病變,因此憂鬱症是一種沒有辦法靠「看開點」、「知足」就痊癒的疾病。

「會得憂鬱症、想死,都是因為不知足。」這樣的言論,彷彿就像對身患癌症者說,你會罹癌就是因為虧心事做多了,不僅誤導視聽,造成社會大眾對憂鬱症的誤解,聽在患者和家人耳裡,更宛如一次毫不留情地二次傷害。吳宗憲在這波輿論中被大量抨擊的點不是因為它自身對於憂鬱症的誤解,而是他言詞中顯露出來的歧視,還有運用自己公眾人物的身分去誤導他人,又不願意公開道歉的姿態。

事實上,憂鬱症者因為對事物失去興趣,反而會變得比平常人還要更無慾,不知足這樣的特質,出現在造成他人憂鬱者身上的機率,會比憂鬱症者還要多更多。雖說只要積極治療,憂鬱症是可能根治的,但憂鬱症者多半一天24小時、1年365天,都溺斃在低迷的情緒中,無法分神思考就醫的可能性,所以如果發現身邊有默默受苦的患者,溫柔而主動的陪他尋求醫生的協助,將會是一個效果卓越的轉捩點。此外,除了藥物治療,定期回診接受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等非藥物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

影星張國榮彼時貴為國際巨星,在事業巔峰時自高樓一躍而下,享年46歲。│圖片翻攝自張國榮主演電影《霸王別姬》。

憂鬱症不是無病呻吟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是心靈脆弱的暫時性表現,其實憂鬱症和單純感到傷心、難過的情緒低落不同,鬱症會影響人的思考方式,導致生活方式、身心理狀態的改變。

憂鬱症不是因為不知足

憂鬱症的成因雖還不明朗,但已證實受賀爾蒙、遺傳基因擊腦部化學物質失衡影響,所以憂鬱症的病因是絕對與抗壓性、知足等無關的。

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癒的

雖然出現急性症狀如強烈自殺念頭等的時候,需要及時的藥物治療,但情況稍為好轉後,還需要定期接受心理諮商與輔導。漫長的療程中,身旁親友的支持會大幅度的幫助患者穩定情緒。

想開點、加油是禁語

憂鬱症不是一種個性,也不是一種態度,沒有辦法靠意念就擺脫那種狀態,對憂鬱症者說看開就好、要加油快走出來,就彷彿叫一個雙腿截肢的人,努力站起來走路一樣,不僅無法改善狀況,還會對患者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傾聽與陪伴是最有效的

在亞洲國家中,普遍都忌諱於談論死亡,因此多數人都會盡可能地躲開憂鬱症話題,但這種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無形中也會讓患者有種自己做錯事的自責感。不如就大方地談論憂鬱症吧,意識到身邊的親友們有問題,便主動伸出援手詢問、以傾聽和陪伴代替責備,或許就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成功挽救他人的生命。

每個失意或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背後都有許多故事,若沒有體會過相同感受,請不要輕鬆地妄下評論。

畢竟現代社會,誰的日常不是充滿各種各樣的壓力,又有誰敢說自己心靈足夠堅強呢?不再避諱談論憂鬱症,才能讓那些恐懼標籤化而無法得到幫助與支持的患者們,能夠緩緩的從深不見底的櫃子裡走出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