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恐懼:《未來驚懼詩》文創劇場解放二二八傷痕

「我們希望能從台灣的歷史開始談起,有關每個人在歷史洪流中所經歷的壓迫與恐懼,在聊聊彼時與現在生活山與海的環繞下的人們,對於自由的想法。」關於今(7)日即將開演的新劇,聯合創作者之一的音樂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侃侃而談。

《未來驚懼詩》由二二八白色恐怖事件的歷史為文本,結合音樂創作、舞蹈肢體及視覺藝術,以行為藝術的方式搬演於舞台。2020年2月7日(五)晚上八點,於花蓮文創園區第十八棟演出,帶領民眾一同直面恐懼與傷痕,從中感受自由的重量。

傷痕之後:從二二八的恐懼中學會面對

民國36年,剛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的台灣,因為先前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語言與文化習慣,和後來的國民政府大不相同,各處摩擦之下又適逢那壓倒台灣的最後一根香菸,讓原先的台北緝菸抗議,演變成2月28日的流血衝突,定調為全台各地的反抗事件。

那時的政府認定二二八的反抗事件是一種叛國行為,將各地參加抗爭組織者與暴動者都列入黑名單中,以寧可錯殺一百的氣勢無條件地緝捕判刑。這過程中有許多受害者,僅僅只是因為不會國語或大陸方言,聽不懂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調派過來士兵的語言警告慘遭射殺,尤其是在好山好水的淨土生活的花東一代民眾與原住民朋友。

二二八事件之所以是場悲劇,除了讓台灣人從此對政治冷感、收割了大批生命,讓台灣某些領域出現人才上的斷層,族群間的對立也被推往更深更加難以解決的境地,73年前的事件沒有即時的被處理,至今那道歷史傷痕留在土地中的恐懼仍懸而未決,如果不直面傷痕並理解為何恐懼,就無法找到力量面對。

透過沉浸式行為藝術的演出形式,直面台灣社會間隱藏於表象下的恐懼與傷痛,找尋向自由的勇氣。

《未來驚懼詩》:在山海稜線之間追尋自由

音樂人、社會運動者阿洛.卡力亭.巴奇辣、編舞家林燕卿及視覺藝術家陳繪彌,受邀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進行為期一周的駐村創作《未來驚懼詩》,由白色恐佈時期的文學書寫出發,重思蟄伏於東岸山海稜線間的當代議題,結合各自的音樂創作、舞蹈肢體及視覺編導的專長,藉由沈浸式行為藝術的演出形式,直面山腳下、島嶼上、乃至於國際社會間共同面臨的權力控制與恐懼壓迫,期待攜手花蓮在地參與者,一同面對恐懼,與傷痕對話,找尋迎向自由的勇氣。

來自馬太鞍部落的阿洛長期關注花蓮在地議題,也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保存交流。此次駐村機會中,她邀集了兩位長年於國際舞臺耕耘的創作者林燕卿及陳繪彌共同合作。林燕卿曾為英國著名舞團「阿喀郎汗 (Akram Khan Company) 」的成員,更受邀於2012年倫敦奧運的開幕式進行演出;陳繪彌在2017年入選英國電影協會與影像藝術協會的新秀培訓計畫,多年以來也持續於英國、冰島及臺灣等地拍製影像作品。三方跨領域背景的相互激盪,將持續累積出更大的創作能量。

在位於花蓮心臟地帶、日治時期曾為酒廠的建築空間中,三位女性創作者爬梳歷史、結合在地、想像未來。此次的創作成果作為三人合作的起點,也將持續發展、變形,更預計於三月巡迴至英國倫敦,於本年度的臺灣影展進行演出。

關於《未來驚懼詩》,觀眾朋友可至Facebook活動報名頁了解更多未來場次資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