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的方法眾多,而防曬,一定是每個「白雪公主」的必經過程。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接,夏季氣候型態可長達半年以上,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於美容保養是不可忽視的大敵!紫外線除曬黑外,促使黑斑、皺紋生成,還可能導致肌膚老化甚至皮膚癌等病變問題。
皮膚與陽光的互動關係是無法避免的。在介紹防曬前,首先要先了解何謂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紫外線是由太陽所釋出的光波,太陽光波長中400-700nm為可見光(例如:彩虹),而紫外線是波長200-400nm的光線,又可細分短中長三種波長。長波紫外線(UVA)波長320-400nm、中波紫外線(UVB)波長290-320nm以及短波紫外線(UVC)波長200-290nm。
波長越短越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UVC雖危險性高,不過由於可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阻隔,因此只有少量會到達地球表面。相較於UVC,UVB與UVA則伴隨在你我身邊;短期間大量照射UVB會引起皮膚發炎、曬傷及皮膚紅、腫、熱及痛,嚴重者還會引起水泡或脫皮,長時間的影響是會間接使皮膚的DNA受損,引發皮膚癌的可能。
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
然而比起UVB,UVA更是常常被忽視的「隱形殺手」,雖然UVA能量最小,不及UVB會曬傷感到紅腫疼痛,可由於波長較長,能直達皮膚基底層造成黑色素大量生成,即使雲層、玻璃及衣物等也無法完全阻擋,且對皮膚的傷害是直接導致曬黑而不易察覺,即使是足不出戶的家庭主婦或是整日待在辦公室工作的上班族,都有被曬黑的可能。醫師林威竹指出,接觸皮膚的UVA有35%-50%能深入到真皮層,導致真皮層結締組織中的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被破壞,也就是皮膚生產膠原蛋白的能力下降,當皮膚沒有膠原蛋白支撐,皮膚就會鬆弛,最後就會形成皺紋進而老化,因此防曬不單單是為了美白愛美,更是保護皮膚健康的不二法門。
紫外線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防曬的原則除避免烈陽曝曬外,外出帶帽、撐傘及使用防曬產品等,應於日常養成防曬習慣,才能達到最佳保護效果。
產品選擇應針對膚質與需求
防曬劑可分物理性、化學性及兩者混合型;物理性藉由對陽光的反射和散射做用來阻擋陽光,達到防曬的目的,對於皮膚較溫和不具有刺激性與過敏性,不過質地較厚重,有阻塞毛孔及妨礙皮膚透氣等缺點。化學性則是利用紫外線吸收劑,將紫外線吸收後轉變並釋放出去,使用起來較清爽不粘膩,但較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對於敏感性肌膚來說需經過適才能確定是否適合。市面上也有推出兩者混合型防曬產品,適合一般膚質,且具有抗UVA、UVB及IR(Infrared,紅外線簡稱,可能造成曬紅、微血管擴張及皮膚炎,並促使紫外線的致癌性)等全效性產品。
提到防曬產品,就不得不說到防曬係數,所謂防曬係數(Sum Protection Factor簡稱SPF),是針對UVB而訂,以陽光照射後所引起的紅斑現象制定的係數指標。以SPF15的防曬產品來舉例,若使用者在還沒使用產品前,陽光照射30分鐘後會產生曬紅情況,那使用的SPF 15的防曬產品後,在相同陽光照射下,皮膚被曬紅時間延長至15倍,變成450分鐘後才會產生相同層度的曬紅情況。
林威竹醫師也進一步提到,許多人會以為SPF 30的產品效果會是SPF 15的兩倍,其實不然,遮蔽率計算方式為(SPF-1)/SPF*100%,因此SPF 15的產品遮蔽率為93%,SPF 30遮蔽率為97%,兩著僅相差4%;而防曬系數越高的產品中添加的防曬成分越多,因此,日常使用以皮膚透氣為考量,只需選用SPF 15便足夠了。
正確使用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若要從事戶外運動或水上活動,產品使用上推薦選用耐水性防曬產品,由於添加了高分子成膜劑,形成輕薄的保護膜,使防曬品不易因汗水而流失,一般戶外活動可選擇Water resistant(抗水),海邊玩則推薦選擇Waterproof(防水),然而,防曬產品僅能延緩皮膚曬傷的時間,因此每隔數小時就要再次塗抹,使防曬功能得以維持。
許多人在使用防曬產品時,最常忽略的是產品使用量不足,防曬產品應以塗抹皮膚面積每平方公分使用2mg為基礎用量,臉部面積至頸部約需使用50元硬幣大小的量,手臂也建議各用約50元硬幣的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有好的防曬觀念,就能聰明對抗紫外線,將防曬做好不只能擁有白皙肌膚,更能延緩肌膚老化,防止黑斑及皺紋形成。萬一已遭受紫外線侵襲,美白及去斑的雷射療程,都能再度使我們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