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幾大荒謬新聞中,有兩則和石虎有關,第一個是苗栗縣議員韓茂賢談及石虎保育時說:「石虎太多才會被撞死」,第二個則是交通部斥資300萬打造的集集列車的車身彩繪「錯把花豹當石虎」。
令人遺憾,在交通部與該名設計師出包引起社會討論的同時,又有兩隻石虎被路殺了嗎?
石虎有著色澤細緻的斑紋,鮮亮的毛皮,曾經在1930年代在台灣毛皮交易中站了一席之地。嬌小極似路邊隨處可見的浪貓,主要分布在苗栗、台中、南投等縣市的淺山地區,於夜間出沒捕食小型動物。曾經在各地淺山、森林、河床鄰近區域隨處可見的石虎,據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僅剩300-500隻,在山林中幾乎沒有人見過蹤影的石虎,卻常常被人發現橫屍在公路上或是山中的捕獸夾中。
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發展,人類開採砂石、道路一條一條開闢、開墾山坡地,種植作物圈養家禽,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地,讓淺山生態系食物鏈頂端掠食者的石虎族群急速減少,劇烈影響整個生態系的平衡。
但所謂的經濟發展真的有帶來“發展”嗎?
近年來石虎棲地附近的開發案接二連三,包含最近Avaaz上正在連署抵制的“裕隆汽車公司三義二廠興建案”,因為未經妥善環評將影響多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棲地,即便裕隆企業主動縮減開發面積,但已砍除的森林回不來,生態環境也無法復原。
今年度備受爭議的“卓蘭鎮大安溼地石虎公園”,投入大筆國家預算希望帶來觀光經濟效益,先不提水泥城牆圍起的公園石虎根本無法生活其中,民眾遊憩的意願也有待商榷,當初苗栗縣政府提報的預期效益「產業效益5億元、觀光效益2.5億元及5萬人次遊客量」並未核實審查,且一個沒有石虎的石虎公園,即便預估的效益龐大誘人,也將因為石虎的消失而淪為無效開發。
一昧的開發,不僅危及生態環境,也未必能帶來原本預期的經濟發展。
(俄羅斯插畫家Катя Молодцова暖心贈圖)
非特有種│為何唯獨在台灣瀕危?
石虎並非台灣特有種,和2013年被宣布在台灣絕跡的雲豹一樣,在亞洲其他地區也有棲地,身為小型貓科動物的石虎,在亞洲算是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從中俄邊界到東南亞,甚至巴西斯坦,都有石虎出沒的身影。以全球的角度而言,石虎族群的數量穩定,在公定的物種滅絕風險分級中也歸類為無危物種,然而生活在台灣的牠們卻不比其他地方的同伴,成為了亞洲少數瀕臨絕種的族群。正因如此才特別讓人不忍:為什麼在其他地區活得好好的,卻唯獨在台灣活不下去?
事實上在日治時期,石虎曾經隨處可見,但隨著經濟起飛、都市開發擴張,石虎的棲地快速的流失,從低海拔和淺山的棲地開始,一點點從各個退守到現如今,僅能在苗栗、南投、台中等地的淺山環境有牠們的蹤跡,甚至在2008年時被列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此級為「瀕臨絕種」)。
(資料引自2016年農委會林務局重要石虎棲地保育評析計畫)
馬路如刑場│請降低車速吧!
因為生活區域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石虎便成為土地開發下的犧牲品之一,棲息地的消失使牠們狩獵範圍越來越貼近人類的聚落,而屢屢傳出家畜遭石虎獵捕等新聞。人類為了防範家畜被抓捕,放置捕獸夾或毒藥來防範石虎,雖然保護了自己的財產卻傷害了這為數不多的物種。加上近幾年,因道路建置越來越深入淺山地區,迫使石虎回家途徑成為了「道路」,車輛則成為四輪殺手,每一次的路殺事件都狠狠衝擊到了石虎的生存。
台灣石虎的生存危機多半來自於人類,土地開發、道路開拓、人類放置的毒餌或陷阱等,從數據上來看最大的肇因是因為棲地流失。
根據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統計,台灣目前石虎的數量僅剩不到500隻,在2011年到2019年短短八年間,就有75隻石虎命喪輪下,近六年來石虎死亡地區的統計數量裡,苗栗縣就占了近六成,光是今年1月期間,苗栗29線道路就已發生兩起石虎路殺事件,此路段更被保育團體稱為「石虎死亡公路」。
由於土地、道路的開發,讓石虎的棲地變的破碎,為了捕食不得不穿越馬路,大幅增加了石虎遭到路殺的機率。2019年從1月至今已經累計了19起路殺,以最近的新聞來說,2019年8月22日苗栗縣造橋台13甲路段有一對石虎遭到路殺,據目擊民眾描述,一對石虎母子過馬路時,小石虎來不及閃避車輛,石虎媽媽為了保護小石虎跳回馬路上,雙雙遭到後方車輛撞擊死亡。在新聞裡曝光的照片中,石虎媽媽抱著小石虎倒在路邊的水溝蓋上,嘴裡都是血,一大一小都沒有呼吸,看了讓人相當難過。事件過後有知名插畫家在粉專中上傳了石虎母子的插畫,呼籲大眾正視路殺的問題。插圖中配上「這次媽媽會好好保護你」的對白,令人鼻酸。
(轉載自小咖飛FB粉絲專業)
路殺大多發生在夜晚,舉苗29線道為例,儘管路旁有「當心動物減速慢行」的標誌,但凌晨時的縣道燈光昏暗,駕駛大多無法察覺,車速又幾乎超過速限40公里,車燈閃過的瞬間石虎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命喪黃泉。
曾有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員以人類自身做為比喻「如果我們每天都可以在家自己煮,那我們便不需要到遙遠的一、兩公里外買晚餐」,但因為道路開發讓石虎的家變小了,為了一餐的溫飽,牠們被迫穿越危險的馬路。人類希望有寬敞的道路行駛,然而路越寬石虎需要花越多時間通過,路殺的機率也就隨之提升。
石虎的族群越小,近親交配導致基因惡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牠們走向滅絕的路也就會越快。
在面臨石虎隨時可能消失的情況下,有專家建議能以動物防護網、警告標示或是降低車速的方式來守護這些小生命。防護網的成效在一般道路上十分有限,因有岔路的關係,相對國道來說較無封閉效果,而警告標示以目前設置的情形來說仍不夠顯眼,駕駛人在夜晚很難注意到,總歸來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車速」,駕駛在經過石虎生活區域時若能放低速度,給石虎反應時間,雖然我們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到達目的,但這樣的小動作卻能換取石虎活下來的機會。
而在今年發明了新科技來保護石虎,交通部公路總局與農委會特生中心、中興大學合作研發AI辨識系統以及聲光波生物緩速設備,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蔣雅郁說明,當感測器偵測出石虎經過時,會發出聲音或光波讓牠們分散注意力以減緩通過速度。同一時間,也會在前後約一公里處道路交通資訊看板提醒駕駛人減速,是全球首創能同步對動物及人類發出提醒的系統,為石虎保育這條路點亮了幾盞明燈。
(截圖自AVAAZ-「守護台灣最後500隻石虎的棲地」網頁畫面)
你會怎麼選│保育還是開發,都幾?
去年在全球最大倡議網站之一的Avaaz上有人發起「守護台灣最後500隻石虎的棲地」連署,希望企業在開發案上能多加思考石虎保育的問題,原只有16萬人的連署,因為今年6月4日苗栗縣議會二讀未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在社群上引起需多聲浪及名人聲援,短短時間內就吸引86萬人加入連署的行列。從這件事上可以感受出台灣有許多人願意為石虎盡一份心力,這樣驚人的數字顯現出人民的凝聚力也可藉由連署讓國際看見台灣石虎保育的議題。比起默默盯著螢幕,實際的行動更有機會幫助到這些脆弱的小生命,例如擔任志工或是以文字、攝影等方式宣導保育觀念,心有餘力也可以透過小額捐款幫助保育團體,甚或是經過石虎棲息地時,提醒自己及家人放慢車速,就算每個人的力量不大,但團結起來一定能讓石虎在台灣生活得更加安穩。
「石虎媽媽」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說過,統計出來的支持數只是表面,問題不會因為這些支持就得到解決,「同理心」才是最關鍵的,儘管一地的開發連動許多人的事業、甚至溫飽,即便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更便利的生活也無可厚非,但路一條條的開、山林一座座的開墾,不一定是唯一能達到經濟發展的方案。大家都願意退一步,保育與經濟等各種面向都被考量進去,才能得到傷害最低的解法。在保育及開發上無論哪一方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有人希望賺錢、希望有更好的經濟環境,但也有人想要保護家園及動物,與其單純的指責對方,不如站在雙方的立場去思考,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石虎米就是個實際例子,以無毒的方式種植,維護土地健康供石虎生存外也能創造經濟效益。
玻璃珠般的大眼配上豹紋般的毛皮,石虎是這樣的美麗動人,曾經分布在全台卻因為土地環境的開發,被逼得走上滅絕一路,保育絕對不是一時之間就能解決的問題,在經濟與其之間作取捨需要做長久的規劃。
為了寶貴的東西人們願意付出相對應的代價,整個族群數量不超過500隻的台灣石虎,不論從哪個面向來看都是珍貴的台灣資產。石虎雖動作敏捷,但也贏不過汽機車的速度,更無法承受來自機械的衝撞。
為了守護台灣石虎,行經特定路段減速慢行,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