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多元環境 藝酵巷弄協會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

地方人做地方事,是藝酵巷弄協會的社區營造。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要求,盡可能的拾綴起每一份關心並積極的處理,會讓彼此的生活更加完善。因此,每一年進行的社造活動,都是會員們平日閒話家常裡就在注目的事情或方向。

為讓女兒學習思考與包容 地方媽媽改造社區

  十幾年前,藝酵巷弄協會理事長搬到內壢,發現當地民風淳樸也少有藝文活動,思維刺激和生活體驗也就薄弱一些。有了女兒之後,她希望女兒生活在多元而豐富,且人們之間是彼此理解而充滿包容的環境。
  對於生活的地方,因為喜愛才更感受到不足,她思索該怎樣做才能給女兒更好的環境,於是,拉著左鄰右舍和其他孩子的家長們,開始做社區營造。並非有宏偉而絕不更動的框架和目標,而是保持和夥伴溝通的彈性,持續一點小小的改變,慢慢產生影響。
  一開始是沒組織的,想到什麼做什麼。幾年後,藝酵巷弄理事長要擴大社造規模時發現,如果要投社區營造計畫案,就要有具體的活動。她一開始想到的是釀造,於是舉辦「與生活裡的美好一起發酵」,安排許多不同的食物釀造手作課程,邀請社區居民參與,並透過活動傳達促進文化多元的理念。
女輩記憶的食譜
  其中一次釀造啤酒,除了讓大家知道發酵食物對健康的好處,也有個出發點是,平時帶小孩的都是媽媽,她接觸的幾乎都是女性,有沒有能吸引男性的活動讓男性也來參加,進入社造場域。又有一次釀造魚露,請越南媽媽教大家釀造魚露,讓大家知道不同地區的魚露製作成分和方法不同會讓味道不同,內壢族群多元,希望藉由增加對彼此家鄉的認識,減少歧視與隔閡。

留下共鳴 藝酵巷弄替活動找出注解

  YouTube上,「桃園市藝酵巷弄協會」頻道放著「憶起食光-女輩記憶傳承紀錄」的系列影片。影片裡的女性,煮著拿手菜,自然地說著想法,煮菜的過程還穿插生活的紀錄,顯現出一個家庭特有的樣貌,風格類似移除來賓之後的《誰來晚餐》。
  這六部短影片承載的資訊量很大,層次分明、結構完整,顯然完全是照著電視節目的規格做。藝酵巷弄理事長說,這個案子是她做過最艱辛的,雖然構想和理念已經完整,企劃好了就交給專門做媒體的年輕團隊,最瑣碎的後製當中,她只需要做初剪,但她仍然要參與腳本會議,跟著劇組跑,拿著另一臺攝影機做側寫,並且發現拍攝現場會出現腳本以外的狀況。
  缺乏宣傳,讓這些影片在YouTube上的點閱率不高,但是理事長不覺得自己做白工。這些影片被帶到社區的幾個點做放映會,透過分享和討論,她聽到了很多想法,也聽到了一些人的生命故事。當她發現,她覺得有共鳴而在初剪放入影片的句子,同時也感動到他人,就知道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到社區及各單位放映女輩記憶的影片
  同樣的,「欸!一起公園趣!」的活動,調查分析各公園的特性、環境、使用狀況雖然是社造一定要做的部分,但是與孩子們一起分享在公園遊玩的經驗,聽孩子們述說改造公園的想法,是藝酵巷弄更珍惜的感受。
一起公園趣



被支持的夢想不多 藝酵巷弄理事長:「幸好可以慢慢來」

  理事長隨手拍攝的社區櫻花美景照片,和其他社造紀實的照片,都放在協會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上。輕輕做的事和做得很用力的事,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感動,她認為都會很好,都會比為了維持辦活動而辦活動的狀態好。
  由於在社造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媽媽,她想做媒合介紹家庭主婦工作的網站,讓女性不會因為生育小孩就被嫌棄不去賺錢,維繫對職場的熟悉,但這也超出了社造的領域。對此,她也笑著表示,確定這輩子會去做的事,不見得今年就要大力進行,先累積需要的資源也很好。
  這正是藝酵巷弄協會的精神,只要是往好的方向,放慢腳步去感受、去累積,終將會有好的改變。
NPO中心拜訪合照左起桃園NPO中心蘇秉凱主任、藝酵巷弄協會范雅萍理事長、桃園NPO中心楊子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