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龍傳藝文化協會向下扎根在地客家獅文化

編輯/詹尹州、採訪/邱羿慈

  多數民眾對舞獅的認識多半來自廟會常見的台灣獅與廣東醒獅,台灣獅面目威猛頭體呈現圓形半圓體,多半為綠色獅頭。廣東醒獅頭型為全圓體,獅身華麗花俏,有金色或紅色等亮麗色彩,而瑞龍傳藝文化協會所推廣的客家獅與上述台灣獅及廣東醒獅截然不同。客家獅頭略為正方體,獅口呈現方形,上下顎均能活動,下顎有流蘇,晃動時自然飄逸,多半獅頭為綠色,象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額頭正中央畫上「王」字,象徵獅子是萬獸之王,有別於廣東獅的炫彩奪目,客家獅保有內斂外型,純樸色彩,如同客家人樸實善良的個性。

協會創新客家獅吸引目光

  在桃園市龍潭區建林里的瑞龍傳藝文化協會成立後主要推廣客家文化,以民俗技藝工坊、客家獅表演與合唱團做為發展主軸。理事長坦言客家獅有傳承上的屏障,多半民俗陣頭表演以較輕型的廣東獅為大宗,外性可愛受年輕人歡迎,相較之下,客家獅因緣起為早期耕作之餘強身健體用,所以頭體笨重,外型純樸,操作者需要耗費較多氣力才能完成客家獅表演,因此客家獅相對不盛行。
  所以李瑞娥理事長積極創新客家獅,改良原先過重的獅頭與單一的色彩,改以輕巧的獅頭讓團員操作輕鬆,也推出黃色、藍色與紅色等創新版本吸引大眾目光。
藝閣工坊創新獅頭,增加客家獅顏色吸引目光

巧合結識客家獅愛好促成協會成立

  理事長成立協會之前,積極參與社區大學及在地活動,因緣際會下參加桃園市閩南文化節的藝閣比賽,善用自身的美工專業,製作花車獲得狀元的殊榮。李瑞娥女士坦言因本身美術專才,要求細節,每件作品從設計到製作完成,絕對超過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就是支撐下去的動力。後續也多次參加花車競賽,起初參賽時都是與其他協會合作,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及團體名稱,歷經多次的踩街活動與花車比賽後,發覺客家文化推廣的必要性,毅然決然成立協會。
104年桃園市閩南文化節藝閣比賽參賽作品牛郎織女
  曾經理事長原本打算以一隻自製的大型客家獅參加地方踩街活動,發覺只有一隻獅子太過單調,並向劉文珍師傅借小獅頭增加踩街遊行的豐富度,因此與師傅結緣。劉師傅為客家獅文化前輩,聽聞瑞龍傳藝文化協會有意推廣客家獅文化,但並不熟悉舞獅的技術,於是傾囊相授,成為瑞龍傳藝文化協會的指導老師。


舞獅強健體魄帶動地方向下扎根

  理事長在表演中看見地方民眾對於舞台的熱愛,以及長者展現的自信心,李瑞娥提到對於年長者來說,有表演的機會是對身心靈再好不過的良藥。而且完整的客家獅表演稱為「全棚獅」,必須融入獅套、戲劇、音樂及武術中的刀、槍、棍術,是一項相當耗費精神與體力的表演,協會一週約練習二至三小時,對於長者的身體素質是有相對的幫助,不但訓練反應還訓練身體靈活度,有強健體魄的功效。
  協會長期以來投入資源,率領民眾一起舞動客家獅,不僅帶動地方發展,也讓更多台灣人認識客家傳統藝術。大部分協會會員年齡平均約50到60歲,雖然傳統藝術保存下來,但仍然面臨年齡斷層。近期李瑞娥理事長意識到這個危機,為了向下扎根,主動到龍源國小結合鄉土教學,從在地出發,積極向外拓展客家獅表演與教學,一方面引發青少年對客家獅的興趣,一方面強健孩子的體魄。
  李瑞娥分享,受到近期新冠肺炎影響學校課程停擺,但是仍然接到許多孩子期待上客家獅課程的消息,這是辛苦推廣的理事長與協會成員所樂見的,如同當初創辦協會的理念,從地方向外拓展客家文化,若從小培養起孩子對文化的興趣,那這份傳統藝術將永久流傳,她期望靠自己與夥伴的努力繼續在桃園這片土地上為客家文化盡一份心力。
2020桃園市客家文化節表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