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中壢區立信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已32年,從早期在地耆老的自主聚會發展為涵蓋關懷據點、新住民文化交流、在地課程推廣與高齡照護支持等面向的綜合型社區組織,以「陪伴、連結、行動」為核心精神,在地深耕多年,成為不少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圖一)社區C級巷長照弄共餐服務,更促進65歲以上長者維持社交
擁抱多元文化,新住民參與成社區亮點
立信社區人口結構多元,新住民佔比逐年提升,協會長年關注其需求,透過語言課程、照顧知能培力、文化成果展演等方式,支持新住民融入在地生活。執行長徐瑞珍指出:「每年一場多元文化成果展,是居民最期待的節日之一。媽媽們會穿上傳統服飾,端出家鄉料理,一邊分享文化,一邊也讓大家更理解彼此。」
協會也與元智大學、健行科大等大學合作,讓新住民家庭的下一代能夠參與文化交流、共學活動,從而促進跨世代與跨文化的理解與互動,讓「融入」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實質可見的社區行動。
課程豐富多元,從靜態學習到活力共餐
立信社區自籌經費租用空間,設立「樂齡教室」,每天開設瑜珈、書法、歌唱、舞蹈及客語文化等課程,並依長者需求滾動式調整內容。即使未申請補助,仍自費聘請師資持續開課,務求「不讓習慣走入社區的長輩停課」。
協會從今年重啟長者共餐服務,並導入延緩失智、健康識能課程,搭配衛教講座及血壓檢測等健康促進措施。執行長徐瑞珍表示:「只要願意踏出家門,我們就能提供適切的資源與陪伴。」

(圖二)舉辦延緩失智課程,透過遊戲、繪畫與互動,陪伴長輩保持活力與笑容
社區長年服務除獨居問安,更助家庭關係修補
立信社區自籌經費租用空間,設立「樂齡教室」,每天開設瑜珈、書法、歌唱、舞蹈及客語文化等課程,並依長者需求滾動式調整內容。即使未申請補助,仍自費聘請師資持續開課,務求「不讓習慣走入社區的長輩停課」。
協會從今年重啟長者共餐服務,並導入延緩失智、健康識能課程,搭配衛教講座及血壓檢測等健康促進措施。執行長徐瑞珍表示:「只要願意踏出家門,我們就能提供適切的資源與陪伴。」

(圖三)伯公照護站結合客家文化,透過習俗體驗讓長輩找到歸屬感與快樂
培養青年接班人,整合資源設立「愛心冰箱」
為提升社區活力,協會積極召募40歲世代投入志工行列,培養下一階段的社區接棒人才,近年也與推動共學計畫,由學生進入社區帶領繪本、氣球與彩繪活動,實踐世代間共學與跨界合作。
在資源整合上,協會亦與醫療院所、社區大學、公部門密切協作,舉辦健檢、疫苗施打、法制講座與長照服務說明會,另設有社區「愛心冰箱」及物資捐助管道,針對經濟邊緣戶與急需協助者進行日常支持。

(圖四)舉辦伯公照護站老幼同樂活動,透過世代交流建構更緊密的社區情感
回望32年歷程,協會歷經多次組織調整與人力更迭,卻始終未曾停下服務腳步。執行長徐瑞珍說:「我們不只是辦活動,而是透過一個個關係的建立,讓人走進社區,彼此守望、互相牽掛。」未來協會盼能提供更安全舒適的教學與交流環境,同時吸引更多青年加入運作行列,為高齡化社區注入創新能量。就如執行長所說:「我們也會老,也需要人陪,現在做這些,其實也是在替未來的自己種一份善因。」
更多NPO好事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