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生活本身。」這句話是「人生70又開始~第三人生回春行動計畫」的核心價值。不侷限在教室裡的對話或場館內的展板,而是帶著長者走入社區,把每一次出行都視為一場展覽。無論是一次參訪、一段對話,甚至是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展場裡的作品。
從告別到回春: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的肯定
這項行動延續自 2023 年的「從我到我們的生前告別式」。那一年,李麗卿帶領大家直視死亡,學習面對生命的終點。到了 2024 年,郭長春接棒,不僅凝聚原先的核心成員,更與蘆荻社大合作,擴大參與的範圍,並嘗試帶領大家離開教室,走入不同場域,用腳步和眼睛去觀察,並在一次次體驗中反思生命。這樣的展覽,展品不是文字或圖片,而是每個人參訪後帶回來的思考與感悟。正因如此,計畫獲得了信義公益基金會的肯定,榮獲「銀福獎」。
社區參訪帶來的思索,老後生活的真正需求
某次,他們走進五股老人公寓,這裡的收費便宜、設施齊全,但被問到是否願意搬進來時,幾乎所有人都搖頭。理由不只是環境,而是那種脫離原本生活圈、失去熟悉人情味的孤單感。這次參訪成了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渴望,若只是被安排在一個安全的空間,那並不足夠。他們期待的人生,不是單純的安置,而是能繼續與熟悉的社區互動,能在轉角遇到老朋友,能在街坊巷弄裡聽見熟悉的聲音。那份陪伴與連續感,比設施更能帶來安心。

圖一/參訪五股老人公寓,透過實際接觸思考安老的定義
圍兜與反光片:最動人的展品
如果說參訪是展場,那麼生活裡的互助,就是展場最動人的作品。有一位大哥因為年紀漸長,吃飯時常常不小心掉落食物。某次聚會後,他收到同學親手縫製的圍兜,當他戴上圍兜笑得自在時,整個教室都像成了一個展館,特製的圍兜,就是最獨特的展品。
還有一位習慣晚上騎腳踏車來上課的大姐,大家都為她的安全擔心。於是,有人動手用廢棄光碟片做成反光片,掛在她的車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其實勝過任何華麗的展品,因為它們源自真實的關懷。

圖二/戴上成員親自縫製的圍兜,露出開心的笑容
沒有閉幕的展覽,生活持續上演
這些展品,有時是觸手可及的物件,有時是心中湧起的感悟。或是一條手工圍兜,一片反光的光碟片,或是一句課後的輕聲叮嚀;也可能是一場參訪後的思考,一個面對生命的轉念。它們不會被典藏,也不需標價,卻能長久留存在記憶裡。
這場「第三人生行動」沒有開幕典禮,也沒有閉幕日,它發生在街角的散步裡,在課堂的笑聲中,在旅行的腳步間。展品不是繪畫或雕塑,是一次次的互助與陪伴。

圖三/大家熱絡的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正因被彼此看見與珍惜,而變得閃亮,成為他們人生後半場最獨特、最動人的策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