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沒有用了」到勇敢表達:「社區青銀學校」跨世代的五感喚醒之旅

「社區青銀學校」以五感探索課程為媒介,讓長者在創作中逐步找回表達與選擇的勇氣,也讓青年在陪伴中學會以不同視角理解他人。這場跨世代共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重新建構了彼此對價值、關係與自我的想像。


用感官說故事,獲信義公益基金會肯定

「我沒有用了」這句話,是逆風劇團在社區裡最常聽見的長輩與青年的心聲。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而逐漸退縮,青年則因成長環境遭遇的挫折與忽視而開始懷疑自我價值,雖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卻都在面對相似的脆弱與不安。正因為這樣的觀察,逆風劇團策劃了一場跨越世代的「五感共學之旅」。希望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的感官探索課程,讓長者重新拾回自我價值,也讓青年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因此這個計畫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好獎」的肯定。 

(圖一)青年與長者共學創作,串起社區裡的溫暖連結


從嚴肅到微笑:長者在創作中找回「選擇權」

在三重區的課程現場,有位長者總是神情嚴肅,讓人難以判斷他是否自願參加課程。直到「理想中的家」這堂課,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久久凝視,引起了帶領者的注意。經過耐心的引導,他決定為原本過於沉重的屋頂加上花紋,讓畫面更貼近內心的樣子,這也是他第一次主動為自己的作品做決定。

後來大家才知道,他的嚴肅只是害怕「做錯」,他不知道怎樣才算「正確」。但其實藝術沒有對錯,它只是一種表達。這堂課,讓他終於了解,作品屬於自己,選擇也屬於自己。


陪伴不是代勞:青年在五感課程中與長者一起成長

在課堂裡,青年並不是替長者完成作品的助手,而是陪伴他們找到自己的力量。團隊給予青年一個重要原則:「做一點就走。」當長者卡關時,青年提供一些選項,協助他們思考,但絕不替長輩做決定。這樣的陪伴方式,反而讓長者在完成作品時,能有自信地說:「這是我做的。」

過程中,青年自己也在成長。有人學會耐心等待,不急著伸手幫忙。甚至有青年主動調整課表,確保後續課程能繼續參與;也有人因這段經驗,回到校園後選修了「社區長者專題」,希望把興趣轉化為研究。對青年來說,這更是一場自我學習的旅程。 

(圖二)陪伴不代勞,引導長者實現自己的想法


讓跨世代的種子,在更多社區生根發芽

在舉辦成果展時,先前總是擔心做錯的長輩終於說出:「我好開心。」短短四個字,卻是他從壓抑到釋放的一大跨越。那一刻,他不再害怕,而是允許自己去感受與表達。

未來,團隊希望把這個模組推展到更多社區與社區大學,也希望這些青年助教能成長為主帶者,把課程帶回自己的家鄉,讓「共好」在更多角落萌芽,化作一段段真實而動人的生命故事。

(圖三)成果展舞台上,長者自信分享生命的故事
當更多地方能出現這樣的陪伴行動,長者與青年就不再各自感到「沒用」,而能一起在日常裡,慢慢長出力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

桃園創業新動力,青年事務局展示永續設計與公益行銷的無限可能

在追求永續發展與增強社會責任的當代,桃園市社會企業中心於日前舉辦了「永續設計綠色商機×公益行銷跨域串聯」創業家小聚活動。桃園市社會企業中心,提供輔導與育成服務,鼓勵青年成為社會影響力的推手。這次活動邀請了Ccilu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許佳鳴和蜂湧數位商店營運長詹尹州,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與故事。桃園市政府青年局侯佳齡局長、社會企業中心黃妙兒執行長也出席現場,與學生和年輕創業家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