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育場到高齡現場:Ruby與信義公益基金會的活躍老化行動

體育背景出身的Ruby,因家中長輩罹患失智,親眼看見老化與照顧的無力。那份遺憾,讓她決定進入信義公益基金會轉向高齡服務推動「活躍老化」,讓長者能在生活裡繼續動起來。

不讓遺憾重演,投入活躍老化的第一線

大學與研究所皆主修體育與教育的她,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走進高齡服務的現場。

人生的轉折,來自姨婆罹患失智症的那幾年。從小被姨婆帶大的她,看著姨婆從能走、能聊,到後期插著鼻胃管,生命雖被延長,卻失去了生活的尊嚴與快樂,那份無力與不捨深深刻進她心裡,讓她下定決心,與其在失智後追趕照顧資源,不如更早一步,幫助長者延緩退化、減少長照的需要。抱持著這種信念,她決定轉而投入高齡領域。

圖一/舉辦共好行動說明會,盼更多長輩參與共創行動力

八旬阿嬤,用創作重新定義『老』的樣子

在服務的過程中,她遇見了許多重新定義「老」的長輩,八旬的淑芳阿嬤便是其中之一。阿嬤年屆六十三歲才開始用布作畫,一學就是二十年。後來,她帶著滿滿的作品提案,想把這項技藝分享給社區的銀髮族,一起透過創作延緩退化。

淑芳阿嬤早年曾旅居美國,後來選擇搬回台灣定居,大多長輩到了一定的年紀不太願意再更換居住的場所,適應過多的陌生人事物,只為追求自己想要的步調與自由。那份灑脫與勇氣,深深打動了Ruby。

在她眼中,淑芳阿嬤不只是提案者,更像她理想中老後生活的樣子——自由、健康,仍對世界保持好奇與學習的熱情。

從「固執」看見長者的不安與恐懼

剛進入高齡服務時,常不自覺地用教孩子的方式與長輩互動。但很快發現,教小孩和陪伴長輩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孩子可以被引導、被激勵去嘗試;而長輩則需要更多時間與安全感,才能真正打開心門。

最大的挑戰不是「教什麼」,而是「如何理解他們」。許多長輩看似固執、不願改變,其實背後藏著不安與恐懼,害怕學新東西會出錯、害怕身體跟不上節奏,於是選擇停在熟悉的位置不動。她後來明白,所謂的「退化」不是只有體力減弱,也包括反應與理解變慢。有時不是聽不見,是需要多一點時間,讓聲音變成理解、再轉為回應。而改變不能急,也不能靠說服,要讓他們親眼看到、親身體會「自己做得到」。

圖二/舉辦恁的演唱會,期望長輩走出家門聆聽熟悉的懷舊歌曲

樂齡生活的多樣樣貌,每一種老後都值得被喜歡

沒有「最好」的樂齡生活,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差別。她笑著舉自己父母為例:爸爸最享受的事,就是每天能去種田、準時回家吃飯、洗澡睡覺,這樣就覺得很富足。

而媽媽則截然不同,至今已旅遊超過二十個國家。她笑說:「921 地震那年,我和爸爸在家逃命,她人在法國旅遊,很幸運沒有經歷到這場天災。」甚至在五十多歲時報名清大的日語課,拜託老師讓她旁聽,只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後來還獨自到日本體驗生活近兩年。她認為,「樂齡」最美的樣子,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能否活出自己喜歡的生活節奏。

圖三/ Ruby 仔細檢視提案,給予團隊建議

從30幾歲的青年開始接觸高齡,到如今熟齡,對於快樂且有尊嚴的老後模樣越來越清晰,因為看過不健康老的樣貌,Ruby透過工作為自己也為爸媽超前部署心儀的老後生活,期待老後能以自己的步調生活,自在又有光,擁有最美的樂齡樣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