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邱羿慈、編輯/詹尹州
新住民遠從幾千公里外的家鄉來到台灣落地深耕,猶如蒲公英隨風吹過飛散各地孕育新生命,有的是為了謀生,有的是因為跨國婚姻,礙於語言與風俗民情不同,在融入新環境生活時,總是遇到瓶頸,蒲公英新移民服務協會好似新住民的第二個娘家,協助個案解決疑難雜症,同時也提供社會福利諮詢、中文教育、子女課後照顧班與關懷據點,讓新住民可以獲得在地支持。
2020年11月25日拍攝
(圖一)課後照顧班平日開放景況
協會改善生活環境 用語言學習建立友誼
新住民移居台灣初期,語言是他們融入地方生活時遇到的首要問題,舉例來說,社會資源的資訊,大多都以中文宣導;許多標示提供中英文對照,但羅馬拼音翻譯有眾多版本,並沒有統一規格,導致即便是有英文標示,仍然會有在食衣住行各面向頻頻卡關的狀況。協會發現新住民的需求後,一方面協助政府將宣導資訊以新住民角度進行改善,另一方面,協會在製作文宣對新住民傳達訊息時,也會多費心準備各國語言的版本,方便讓他們獲得資訊,建立訊息平等的生活。
有鑑於華人傳統社會刻板印象,教育子女責任大多落在女性身上,新住民來台後除了自身語言狀況,仍須擔負教育一職,若沒有中文的基礎能力,未來在面對子女課業問題時,恐怕遭遇更大的難關,因此協會提供新住民中文學習的場域,幫助他們學習語言。長期觀察下來,發現每位新住民程度不一,因應不同需求,帶領的老師會適調整,並以小班制教學,邀請資深夥伴協助翻譯成母語指導其他同學,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使得學習氛圍更加融洽。
除了提供中文的學習以外,桃園市蒲公英新移民服務協會更鼓勵新住民們加入劇場演練,從中結識朋友、開發肢體表演能力、練習生活會話與擴充詞彙,協會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合辦已行之有年,劇場的效果很好,不只讓台灣人認識新住民文化,也搭起新住民間友誼的橋樑。
2020年11月15日拍攝
(圖二)【移人的聲音:移民工劇場藝術節】搭起新住民友誼橋樑
補足新二代學習困境 善用資源擴張愛
有多年社工經驗的社工督導陳新皓與我們分享,曾經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遭到多間補習班拒收,母親因此無法從事正職工作,嚴重影響家庭生計,得知消息後,協會居中了解母子的需求,並設法協助。新二代的學習支持這項暖心服務,對於迫切需要的家庭來說可是一場及時雨。
協會提供這項學習支持系統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前防範,排除不可抗力因素,穩定新住民家庭經濟, 減少後續社會資源的耗用,由於資源有限,所以只好建立出席規則,以學生配合度與家庭照顧需求作為優先考量,盡可能挖掘真正需要的個案提供服務,妥善運用資源讓愛循環,若無法每週參與,或是家長強烈要求成績上的進步,將協調孩子改上民營補習班。
疫情升溫之際,許多民眾受到三級警戒影響被迫放無薪假,新住民也不例外,家中經濟陷入困頓,沒了學校營養午餐,有些學童家中甚至面臨斷炊,疫情受災戶無法維持基本民生需求,協會也主動媒合社福單位提供所需物資,陪伴家庭度過難關。此外,為了配合政府防疫「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學童必須居家遠端上課,多數新住民家長對資訊操作不熟悉,或是家中缺乏電腦設備,遇到種種困難,社工們親切指導並陪伴家庭選購電腦,支援弱勢家庭基本需求。
2021年6月25日拍攝(圖三)本會理事林立青協助聯結「臻佶祥食物銀行共享園區」資源,發送物資給受疫情衝擊的新住民家庭
社工服務貼近個案 換位思考創友善社會
陳新皓督導認為新住民很多時候受限語言能力,即使不明白他人所言,但是礙於禮貌還是親切點頭,一般人會以為這個點頭表示他懂,其實不全然,他說:「服務個案時,需要理解服務對象身處的情境與生活的真實感受,充分吸收他人經驗,才能有效提供社會福利資源。」我們常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固然無法面面俱到,習以為常的經驗往往是跨文化溝通的屏障。
為了貼近個案的生活,社工們常與他們保持友好關係,曾經擔任通譯員的姊妹提到,他們常常拋下手邊事情到警局協助翻譯,即便是大家熟睡的深夜、杳無人煙的凌晨或人人辛勤工作的白天,鐘點費都是相同,,但協會的成員都會協助新住民們爭取應有的福利。我們很幸運生在民主社會,看事情的角度也必須維持高水準,在服務新住民時應該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才能更掌握服務的精隨。更希望可以將這樣的信念,深植每位大眾的心,更可以接納並包容非主流團體,共同開創友善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