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喜樂棒鐘團透過音樂療法,一圓銀髮族音樂夢傳愛各地

花蓮縣喜樂鐘棒團融合音樂療法,藉著音樂的演出和平日的練習時光,於現今高齡化社會,撫慰獨居長者長期缺乏關懷的心靈,把所獲的溫情傳遞出去,並讓年長者在此重拾夢想,一圓音樂夢。

融合音樂療法棒鐘促進健康 高齡社會傳遞關懷

喜樂棒鐘團創辦人柯仁愛女士,人人稱她為柯姊,她洞察到台灣日益嚴重的高齡化問題,許多長者獨居,希望有機會關懷長者。加上自己任職於花蓮一處教養院,他們經常利用「棒鐘」來進行音樂療癒,用樂聲啟發身心障礙者與培養專注力,柯姊便想到鼓勵長輩們加入棒鐘團,一方面維持社交生活,另一方面活化大腦。

柯姊延續教養院的經驗,與身心障礙者機構、社區與居家整合服務系統,建築出一個零負擔、無壓力的「銀髮樂團」。隨著步入高齡化社會,很多家庭沒有多餘的心力照顧長輩,形成嚴重的獨居問題,透過喜樂鐘棒團,不僅搭建起年長者之間的羈絆,還能藉由音樂分享愛,傳遞彼此的關懷,創造友善愛循環。

(圖一)喜樂棒鐘團的合奏

(圖二)棒鐘演奏的秘密藏在指揮手指頭

棒鐘是以團體合作為基礎進行演奏,一個樂器就是一個音,大約8個人就可以組成一首曲目,手中各持不同音調的棒鐘來敲奏,可以促進腦部、肢體及軀幹靈活,維持健康。棒鐘典雅的音色很受年長者喜愛,演奏時只需要看著指揮的手勢,即使是不熟悉樂譜的年長者,也能輕鬆參與歌曲的演奏,從中取得成就感,甚至一圓音樂夢想。

走訪各地傳遞棒鐘之美 喚起原民與失能者興趣

經過一次次的練習,喜樂棒鐘團開始走出家門,手握「棒鐘」,為各地奏出幸福的旋律,曾經巡迴到鄉間或部落,走訪各地,把社區變成音樂廳,關懷對象包括失智、失能長者、原住民、新住民、高關懷婦女。歡笑伴著他們到每一處,除了演奏樂曲,他們也經常喚起當地民眾對棒鐘的興趣,回憶起到原住民部落巡演時,居民非常熱情,在一旁伴唱,一起玩樂器;失能與失智長者也樂於體驗,雖然受限於身體無法站立,但是卻可以保持專注敲打棒鐘長達30分鐘之久,身為群體的一份子,他們可以強烈感受到「被需要」的滿足和成就感。

(圖三)奶奶們學習打鐘棒

(圖四)在關懷據點陪伴長者體驗

疫情下活動中止 情感連結不受阻

喜樂棒鐘團尚未成立前,沒有固定樂器可供使用,大部分團員皆是參與教會唱詩班,維持對音樂的熱忱。隨著疫情的爆發,人與人之間被迫保持著警戒的距離,不能群聚,亦不能繼續維持每周的練習,但是人與人間構建起的聯繫並不會因此被切斷。「大家都很熟,就像姊妹一樣」柯姊談到疫情期間不能團練,但是彼此之間都會不時以電話噓寒問暖,或是分送自家種的蔬菜、雞蛋或牛奶等等日常必需品,相互關懷,既能聯繫情感,還能維持防疫的健康生活,共同度過疫情艱難時刻。

年代困苦懷抱音樂夢 如今長者玩棒鐘喜樂成真

過去的年代困苦,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接觸樂器,許多長輩對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在台上表演、組樂團感到十分羨慕。透過柯仁愛女士成立鐘棒團,年長者終於有機會一圓音樂夢,甚至還能帶著子女或孫子三代,一同演奏。柯姊表示:「很感謝信義公益基金會的幫助,獲得一套樂器,能帶奶奶們一起圓夢。」樂器是能夠傳承的,只要喜歡,就能發揮音樂的力量,一起延續這套棒鐘,未來更計畫把夢想延伸到國外,帶著長輩們出國表演,目前已和新加坡、日本等國接洽,期待在未來能將銀髮樂團推向世界舞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