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社區藝術再生 失智預防從活絡腦神經起

苑裡鎮流傳三百年的久遠技藝——藺編手工藝,是出水及附近社區過去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然而卻因科技進步取代手工,竟使藺編技藝消失不見蹤影,提案人郭素珍老師國小教師退休後擔任漁村青少年技藝傳承義務指導員,發現落寞的偏鄉長者,各個身懷絕技,卻淪為守候落寞社區角落的成員,於是以促進社區長輩身心健康,重拾藺編技藝,促使高齡長輩有機會就業,帶動社區產業鏈。

三百年歷史藺編工藝 重喚醒文藝熱情

早期苑裡鎮藺編工藝興盛,郭老師回憶起小時候,依靠媽媽做藺草編織來維持生活,每一次都必須等待媽媽完成並銷售出藺草編織的手工藝品,才能繳出學費。早在四、五零年代,許多像苑裡鎮這樣的偏鄉地區,生活不易,爸爸出門種田、打零工,媽媽則在家從早到晚編織藺草貼補家用。但自從郭老師進入職場後,減少藺編工藝的接觸,一直到退休,才赫然發現這項產業早已消失殆盡。

藺草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從記憶淡出六十年之久,鑒於文藝的消逝及社區發展不善,又恰巧碰上教育部舉辦的「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計畫,郭老師奮而回到出水社區協助社區發展,首個「預防失智症」的宣導活動廣受好評,從民國105年至108年持續致力於健康促進,每周一次健促活動,始終與社區長者保持良好交流,民國108年計畫延伸至活絡腦神經運用到末梢神經,利用二手的藺草,編織有別傳統的創新作品,喚起了社區許多長輩的記憶,不只編織出老師所示範的小鹿,更是別出心裁靠自己的創意又編出猴子、馬,藺草編的文藝歷經輾轉,重回苑裡鎮人的記憶。

(圖一) 曾經消逝六十年的藺編工藝,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手工藝結合音樂輔療 創意想法延生出多樣產品

出水社區的理事長聽聞課程的趣事,也產生興趣,發現使用二手藺草品質破舊不堪,理事長決定要自己栽種,結果第一次收成了六百斤,為了不讓理事長的心血付諸流水,郭老師發揮創意,將藺草設計成拍痧棒,結合音樂輔療,並免費提供製作拍痧棒的教學,這個想法獲得廣大迴響,很多社區從外地來到出水社區上課。六千斤的藺草全數售罄,長輩們後來還發揮自己的創意,編織成杯墊、門簾、茶蓆墊等等,中間還能內嵌「五福臨門」的字樣,不僅活絡腦神經,而且吉利、環保又好看!

藺草有著天然的香味,不用的時候擺放在桌上可使室內芬芳,但是如果長期不使用則會發霉,所以另一方面也起到監督作用,迫使長者拿起拍痧棒一起運動。

(圖二) 綠色天然環保芳香的藺草經巧手一變,將化為美麗的手工藝

疫情期間教學不中斷 帶入校園、樂齡中心技藝不失傳

疫情期間,為避免群聚感染,轉為線上教學,面對年逾花甲的長輩們,郭老師選擇一戶一戶親自拜訪其家屬,請年輕人在教學期間協助開啟視訊會議,利用這樣的方式,不中斷藺草編的工作。

六十餘年無人種植藺草,但這始終存在於老年人的記憶裡,提取回憶,並有機會增加收入,連帶為社區注入正向能量,除了在社區裡教學,更是把這項工藝帶入校園,技藝不失傳,小朋友把社區長輩當成老師用心學習,大家都十分高興。並且,郭老師鼓勵識字、略懂電腦的長輩參加高齡自主學習團體帶領人培訓,果真有數位長者參加培訓並取得證照,政府單位致電邀請長者到樂齡中心授課,是為一大鼓勵,藉由長期的教學活動,藺草編慢慢拓展開,逐漸發揚到其他鄉鎮。

(圖三) 溫馨共學長者為師,嶄露精湛技藝

(圖四)夥伴虛心請益,藺藝傳承在苑裡出水

偏鄉健康狀況獲改善 信義公益基金會助工藝傳承

因有信義公益基金會的協助,藺草編的傳播越來越廣、越來越順利,疫情期間曾因遊客驟減,導致產品積貨龐大,大家心裡都很著急,害怕長輩因此斷了收入,而這時基金會一次訂了兩百個杯墊,大家利用時間趕工,最後甚至超量產出兩百五十件杯墊,在信義基金會的幫助之下,不只起到經濟上的助益,並給足長輩們信心,繼續傳承下這項美麗的工藝。

而種子工藝老師不需要特意去找,因為這項技藝存留在每個人的童年,只是需要被喚醒,幾位年紀較大的長者總是顯得從容、自信,但是實際操作下來頻頻遇到挫折,仔細觀察、了解狀況,及時發現失智症的前兆,經過醫學治療,利用藥物延緩症狀,並借助參與活動中互相陪伴,注意彼此身體狀況,偏鄉長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可以因此得到改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