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有機種植,鼓勵長者們多參與戶外活動與社交,從中獲得健康和精神上的滿足,希望透過循環農業的方式,推動臺灣零垃圾的目標。「雞」志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過有機廚餘的轉化,將其變成高品質的堆肥,回歸農田,達到真正的物盡其用。
(圖一)透過有機栽培所種植出的漂亮萵苣
結合二十餘年的教學經驗,環保志工推動有機種植打造綠色社會
民國七十年時賴茂勝投入有機栽培的研究與生產,發現其可行性,於民國九十年起開始了有機種植的教學,直至今日他仍在推動臺灣有機垃圾的循環。目前臺灣多半以焚化爐來解決垃圾問題,但焚燒的過程中所製造的汙染物以及運送垃圾的過程所產生的碳費,都是在加重對生態的汙染,因此賴茂勝期望利用早期社會「循環農業」的想法,來減少垃圾的產量。
在信義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友雞有機共好生活」計畫除了保存賴茂勝對於「有機垃圾循環再利用」的理念,也增進社區長者走出戶外的動機。他自嘲:「天底下應該也只有我,會讓別人用垃圾換青菜、雞蛋。」一句趣味的話語,道出賴茂勝樂天的個性。他推廣有機種植,並和社區長者合作,鼓勵他們踏出家門將家中的生、熟廚餘拿來給他,或是一同種植有機蔬菜,不僅可以對環境保護有所貢獻,對於長者的身心也是一大幫助,活絡筋骨之外也可以踏出戶外社交,減少高齡化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圖二)收集廟會生廚餘將垃圾變黃金
「雞」化身環保志工,循環農業生生不息
整項計畫事在「人」為之外,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環保志工,也就是雞。賴茂勝把養雞與堆肥進行整合,以剩食餵養雞隻,並透過排泄物,滿足種植所需的肥料,以達到有機種植的概念。而且有機蔬果,也與化肥種植的有所差異,因此,在減少環境負擔的同時,也培育出口感與風味更佳的蔬果,不得不說這一群環保雞志工功不可沒,消化生、熟廚餘製造肥料外,也生產雞蛋,真是一舉多得。
目前以垃圾換青菜或雞蛋的方式,鼓勵長者多外出,在交換時進行有機種植的宣導,儘管在過程中受到些許質疑,但透過實際操作,社區內已有幾十戶的商家、住戶開始進行有機垃圾的分類。曾有一位社區長輩,定期會為老家樹木進行修剪,以前他都將修剪後的枯枝送上垃圾車,在接觸到計畫以後,不但每次都將樹枝、落葉和雜草集中好,還用貨車載到有機農園,交由賴茂勝使用養雞堆肥方式循環再利用,一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賴茂勝也希望這樣的計畫可以推動至全臺社區一同執行。
(圖三)雞志工解決剩食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
推廣農業循環無國界,從社區推向全球
賴茂勝在各社區內進行農業循環的推廣,也有其他來自邦交國及各地的團隊前來參觀、研討技術,在這樣的學術交流過程中,讓臺灣被世界看見,除此之外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社區大學進行開課,希望透過學員一傳十,十傳百,讓農業循環理念更加普及。為了開拓視野,他參與了世界循環經濟設計賽,並且榮獲慈善生物獎,另外也取得共好行動的新生活獎,表示這項技術是可以被國際認可、執行,即便遇到經費不足等難關,但仍一一過關斬將,為的就是在未來達到零垃圾的目標。
(圖四)與青年學子一同進行有機種植,並呈現有機肥料用量的實驗結果
期許未來達到零垃圾,攜手共創美好社會
計畫除了達到零垃圾的目標,也希望為社區長者建立新的生活模式,跳脫原先在家無事可做的狀態,進一步貢獻社會,考慮到行動不便的長者,所以規畫友善空間,讓長者只要有心想做有機種植,都可以跨越一切障礙來完成,也因為顧及長者的膝蓋以及腰部承受力,所配合的器具都會讓身體負擔最小化,無須擔心因過度彎腰、蹲下所造成的傷害。參與的長者表示這樣的活動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有目標,不少原本需靠輪椅行動、生活範圍受限於家中的人,因為這個菜園,開始每天外出澆水或和家人一起欣賞成果,身心狀況都獲得了改善。
目前臺灣處於高齡社會,在2025年時狀況會越發嚴重,每四到五人中就會有一位是長者,面對這樣的情況,若長者願意一同進行有機種植的相關計畫,可以減緩身體退化的速度,與此同時,也能共創更美好的社會。
更多共好行動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