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為師」台灣諺語桌遊翻轉世代隔閡,創造老幼共學

都忘記有多久沒說母語了。自111學年度起,本土語言被列為中小學生、高中生的必修課程。

全齡多元樂學發展協會的陳秀萍老師,深感本土語言師資的缺乏,同時看到高齡化人口日漸增長,決定設計一點「不一樣」的課程。

當跨世代出現隔閡,代間教育成為社會責任

也許大家有類似的經驗,就是自己和祖父母使用的語言不同,而讓祖孫間有些「代溝」存在。這也喚起社會對母語的重視,但儘管想加強學生母語的教育,卻又無奈於師資不足。與此同時,說母語的人口逐漸高齡化,以嘉義縣為例,65歲以上佔總人口21.75%,已遠超過台灣總體高齡人口的比例,進到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社會逐漸以小家庭為主,再加上語言的隔閡,使得祖孫間的互動產生跨世代的落差,老人與孩童的相處變成社會一大課題。

有鑒於母語逐漸式微,而又意識到這些高齡長者一直都在使用母語,有大專院校遊戲教學背景的講師—陳秀萍決心透過有趣的教材、教案,設計出一堂有趣的閩南語課程。這堂課程將母語教育融入遊戲的教材,並且邀請中高齡長輩一起參與,促進代間教育,於是「台灣諺語桌遊」誕生了。

母語教學老有所用、幼有所長

參與計畫的長輩幾乎都來自社區據點,有些長輩是想持續學習新事物,也有些是抱著打發時間的想法而來到據點上課。在第一梯的台灣諺語桌遊開課時,長輩們聽到上課地點不是社區據點,而是真正進到校園和孩子們互動時,都感到相當新奇,也非常開心;對孩子們來說,絕大多數的課程都是面對一位老師,鮮少有機會能和一大群非同齡朋友,還是和阿公阿嬤一起上課。整個代間學習的過程中,雖然一開始,長輩與孩子的互動有些許尷尬,但沒過多久,兩個截然不同年齡層的群體,開始有了融洽的互動,讓秀萍感到非常欣慰。

這類課程的受益者不只是孩子們能更熟悉本土語言,對長輩來說,從原是長期接受服務,到發現自己又有能力服務人,讓他們從心理層面產生非常大的動力,也為自身價值帶來一股認同感,完整實現了所謂的「老有所用」。

計畫獲信義公益基金會支持,期許帶著新一代傳承母語

然而計畫也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早期的接洽、執行地點的拜訪,都讓協會付出非常多的時間、心力。舉凡學校拜訪,就需要提出完整的計畫、教案與教具的呈現,並且和校方、老師溝通;在社區據點的方面,要讓長輩們離開原先的社區,到學校進行課程,則要取得負責單位相當大的信任感,說是用血淚換來的成果也不為過。

「台灣諺語桌遊」計畫在去年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的支持,對秀萍來說,不單純只是經費上的協助,更是一大鼓勵。她說,能夠從這麼多優秀的計畫中脫穎而出,也意味著社會大眾對本土語言教育的支持、認可。她也期待用心設計的教材,能夠發揚光大,讓更多學生、長輩可以接觸到「玩中學」的課程型態,完成讓新一代持續使用母語的使命。

服務銀髮族,也像是在為未來的自己努力

隨著人們平均壽命延長,很多六、七十歲退休的銀髮族都還充滿服務量能,於是秀萍心想,「我們何不運用長輩們的智慧,和優勢能力,提供這個社會更多服務呢?」推動這類共學計畫,不僅能夠促進世代間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讓長輩覺得自己還能有所貢獻。不少長輩總會感嘆「我老了,沒有用了」但其實長輩是一塊寶,我們從他們身上可以學習到很多。曾經有參與計畫的長輩分享,孫子回家後興高采烈地說「阿嬤,原來我們現在講台語,也可以跟你學!」收到孫子的回饋,也為阿嬤增添成就感。

談到執行計畫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往往看到長輩們的笑臉、孩子們的成長,就能讓秀萍更有動力。看到這些成果,她說,「這就好像在為未來的自己努力。」高齡長期照顧需要向下扎根,她付出的一點一滴,就是在為社會氛圍帶來改變,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年輕族群也能對未來老後的自己更了解、更友善。

更多共好行報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Useful News

熱門精選文章